中新網蘭州4月15日電 (記者 丁思 高瑩)“吾生為鏡,鏡為吾生;鏡其所有,所有其鏡!迸c內鏡結緣30多年的蘭州大學第二醫院消化科主任黃曉俊,被同行稱之為“鏡癡”,他用這16個字來表達對消化內鏡學科的癡迷,并將之作為醫者的使命和責任,付諸實踐于日常點滴。
每年的4月15日至21日是全國腫瘤防治宣傳周,2022年的主題為“癌癥防治 早早行動”。
“走村串戶”致力早癌篩查推廣研究
“老百姓說,我不疼不癢,又能吃飯,你憑啥給我做胃鏡?你是不是要拿我做實驗呢?如果真得了癌癥,等待死亡就可以了,為什么要做篩查?”近日,花甲之年的黃曉俊接受中新社、中新網記者專訪,講述其團隊多年來走村串戶,致力早癌篩查推廣研究的故事。
蘭大二院消化科是甘肅省乃至西北地區設備先進、技術力量雄厚的消化疾病診療中心之一,同時也是培養該省消化內鏡醫護人員的搖籃。20世紀70年代末期,國家提出腫瘤防治“三早”方針,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但在彼時地處西北的甘肅,早癌篩查的理念卻并不為很多人所了解和接納。
2006年,蘭大二院消化科團隊研究發現,自20世紀70年代至2006年30多年間,全省6萬多例胃鏡,99%的病例都屬晚期胃癌,僅有10例屬早期胃癌。
在胃癌高發的甘肅省,能不能早篩查早治療?帶著這份信念,2007年,黃曉俊團隊前往甘肅武威進行免費早癌篩查項目。
“村民很抵觸,甚至把我們當作是騙子!秉S曉俊回憶說,他們就和當地醫護人員走村串戶給村干部、老百姓講解早癌篩查相關知識,講完之后用車將村民接過來,免費給他們做胃鏡,做完之后還給每人送一包牛奶、兩塊面包,然后再把他們送回家。
武威民勤夏天的炙熱依舊讓黃曉俊記憶猶新!跋挛缢奈妩c沒那么熱,農民們就要下地干活去,待他們吃過晚飯,晚上八九點在院子乘涼時,醫護人員就去給大伙講早癌篩查的知識!秉S曉俊說,發現一例早癌,挽救一條生命,拯救一個家庭,這就是積德行善的事。
這些讓黃曉俊團隊看到了希望。加之,全國抗癌組織、甘肅各級政府大力支持和民眾配合下,該研究團隊將免費早癌篩查的項目推廣至甘肅多個地市州,將早癌篩查的意識普及到老百姓心中,也滲透至每個內鏡醫生的使命中,更促進甘肅早癌早診早治技術不斷提高。
去年,蘭大二院消化內鏡診療中心完成內鏡消化道腫瘤ESD手術220例,其中早期胃癌110例,早期食管癌32例,早期大腸癌44例,神經內分泌腫瘤26例。
創新技術“胃”患者護航
中國“胃鏡之父”、著名消化系專家楊英福,不僅是蘭州大學臨床醫學學科和第一、第二醫院的主要創建者,更是甘肅省現代醫學的重要奠基人。在他的帶領和指導下,20世紀50至60年代,經濟社會發展水平落后的甘肅,消化系統疾病診療,特別是胃鏡診斷治療水平走在全國前列。
2003年,蘭大二院消化內鏡診療中心成立。經過該院消化科幾代醫務工作人員共同努力奮斗,該科消化疾病診療水平已處于甘肅領先地位,部分達國內先進水平。
黃曉俊說,早期胃癌好似小樹發芽,可以連根拔除。但到了中晚期,長成了大樹就很難連根挖除。這種胃鏡下的微創手術,就好像手背上破了一塊兒皮,醫生將這塊兒壞掉的皮剝離。手術后也不需要化療、放療。
“有時是治愈,常常是幫助,總是去安慰!秉S曉俊說,醫生能夠治愈的病是有限的,但我們能夠持之以恒的,就是去關心呵護病人。倡導每個人做自己健康的第一責任人,保持健康生活習慣,樹立癌癥預防理念,積極行動做到早預防、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完)
【編輯:杜萍】 |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網觀點,刊用本網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網上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6168)][京ICP證040655號][京公網安備:110102003042][京ICP備:05004340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