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甘肅新聞4月7日電 (通訊員 侯齊)沿著黃河從蘭州向西出發70多公里,在一個陡峭的峽谷中,一座百米多高的大壩將黃河攔腰折斷,形成了甘肅面積最大的人工湖,在這座大壩下方,5臺水輪發電機組正在將黃河水源源不斷轉化為綠色清潔電能,送至千家萬戶,這就是新中國第一座百萬千瓦級水電站——劉家峽水電站。
如今,劉家峽水電站以向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更多安全可靠清潔綠色電能為己任,助力甘肅加快構建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實現“雙碳”目標,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貢獻劉電力量。
頂峰保供 助力實現“雙碳”目標
自1969年投產發電以來,劉家峽水電站已經走過了整整53個春秋。53年來,電站累計發電2587億千瓦時,如果按每千瓦時發電消耗350克標準煤計算,相當于節約燃煤9054.5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23722.79萬噸,減少二氧化硫排放76.96萬噸,節能環保效果顯著。
2021年,在“雙碳”背景下,甘肅積極推動構建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發揮電網資源優化配置平臺作用,促進能源供給清潔化、低碳化,能源消費電氣化、高效化,助力“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實現。據國網甘肅省電力公司統計,2021年甘肅新能源年發電量突破400億千瓦時。
但風、光是一種氣候資源,具有隨機性、波動性特征。作為甘肅電網的重點調峰電源,劉家峽水電廠根據新能源隨機性、波動性、間歇性等特點,加強與調度部門聯系,利用不同季節來水情況和日發電量計劃,配合風電、光伏企業進行調峰調頻,盡量使機組在最優工況下運行。
劉家峽水電廠運行分場四值值長王磊介紹說,當前正值黃河中下游引黃灌區春耕春灌時期,該廠不僅密切關注流域春灌補水情況,還根據春灌用電高峰負荷要求,頻繁開停機調整機組出力。
王磊說,近期平均每天要進行10次精準開停機操作,從調度下達指令到完全開停機需要在20分鐘內完成,每次要對發電機進行60多項操作,每一項操作都必須做到萬無一失。遇到緊急調令,必須在10分鐘內完成開停機。
劉家峽水電廠為什么要頻繁開停機?劉家峽水電廠生產技術部主任張云利道出了緣由:“早上至中午是新能源發電的高峰期,水電廠減少出力為新能源大發騰出空間。下午至晚上為彌補全省風電光伏等新能源出力不足外送能力較小的缺口,水電廠加大出力,促進電網平衡、新能源消納!
這其中,既反映出了風光等新能源的特征,也體現了劉家峽水電廠作為重點調峰電源的擔當。劉家峽水電廠作為西北電網頂峰、調頻、調壓主力電源側,嚴格執行調度指令,確保機組在用電高峰時段應開盡開、隨調隨啟。
生態保護 助推流域高質量發展
“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伴隨著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上升為重大國家戰略,劉家峽水電廠扛起主體責任,主動擔當作為,貢獻劉電力量。
為了保持水庫兩岸水土豐潤,劉家峽水電廠對所轄的南北兩山區、庫區周邊地區進行了綠化、封育和維護,先后植樹200多萬株,使黃河兩岸植被、綠地覆蓋面積增加4650畝,庫區周邊陸生植物健康生長,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遏制。
在劉家峽水電廠的積極帶動下,水庫周邊各縣紛紛加入到“植樹造林、造福后代”的事業中來,先后在白塔寺、向陽碼頭、青草坡嶺等庫區沿岸鋪設造林護庫主戰場。通過地方和企業聯手打造,多個大型蓄水池、綠化上水工程爭先上馬。
沿著水庫修建的折達路行駛,來到劉家峽水庫東岸的團結前山,冒著輕柔的細雨,登上了團結前山最高處。站在山頂俯瞰:整個團結前山披綠掛翠,逶迤起伏,一排排栽植的云杉、側柏、山杏、刺槐和速生柳等,枝繁葉茂,生機盎然,與粼粼碧波的高峽平湖交相輝映,盡展綠色魅力。
“再往回退一點,就能看見船右側的那根樹干了!3月28日上午,漂浮物打撈工作負責人蒲良站在大壩左側的山坡上用望遠鏡觀察,然后通過對講機引導打撈船調整方向。
蒲良介紹說,庫區上游河道及庫區沿岸居民生活、牲畜養殖、枯枝斷木等形成的漂浮物順流而下,最終匯聚在壩前1千米范圍內。若遇上游暴雨,漂浮物幾乎會覆蓋壩前整個水面。這會對水質和環境造成污染,也給庫區內航運帶來影響,更會對電站發電機組的正常運行構成嚴重威脅。
劉家峽水電廠每年都要進行壩前漂浮物打撈工作。自2017年起,該廠先后投入了兩艘自動化機械打撈船,年均打撈漂浮物達1.5萬立方米。2018年汛期,黃河上游來水多,打撈量更是達到5萬立方米。
近年來,劉家峽水電廠通過加強與地方政府合作,建立快速聯動響應機制。打撈船24小時待命,一旦上游天氣發生變化,隨時開展壩前打撈工作。如今已做到了日清日潔,確保壩前庫區漂浮物覆蓋小于壩前水域面積的0.5%。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走進今天的劉家峽水庫,青山綠波,水天一色,景色壯觀。劉家峽水電站這顆母親河上的明珠美譽撒播四方,帶動了水庫及周邊旅游產業的高速發展。
依托劉家峽水庫和電站,黃河三峽旅游極大地促進了永靖縣第三產業的迅猛發展。據統計,目前永靖縣旅游船舶249艘,旅游從業人數超過1.5萬人。
九曲黃河一瀉千里,奔向大海。劉家峽水電廠在守好一庫碧水的同時,不斷提升創新驅動、效率驅動的發展能力,助力甘肅加快構建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助力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完)
【編輯:杜萍】 |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網觀點,刊用本網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網上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6168)][京ICP證040655號][京公網安備:110102003042][京ICP備:05004340號-1]